他用青春描绘引育种工作的春天

他用青春描绘引育种工作的春天

发布日期:2007-03-19 浏览次数:13571

 

      王永玖,1997年从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就自愿扎根龙亢农场农科所从事农业基础试验和引育种工作。10年的艰辛工作中,他先后对小麦、水稻、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共300多个品种进行引进试验种植,向全场成功推广26个品种,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产出率,10年累计共带动增加社会效益2000余万元,农场职工亲切地称他为“龙亢农场的引育种专家”。
      带着满脸稚气和浑身闯劲的他,刚到农科所,就一门心思地投入到艰辛的农业基础试验和引育种工作中去。1997年,他将小麦品种烟农19、皖麦-50等新品种进行引进试验种植,次年午收时,烟农19、皖麦-50等脱颖而出,试验田亩产达到550公斤以上,这个惊喜发现让他十分高兴,立即详细整理这两个品种的生长特性以及栽培技术资料,并建议将这两个品种向全场推广。此事引起了场领导的高度重视,当年秋种时,农场通过场农业部门迅速向全场推广。在他及其同事的指导下,1998午收时,大田亩产超千斤成为现实,打破了小麦亩产450公斤的记录,树立了龙亢农场小麦生产历史上的里程碑。
 
图为王永玖在试验田中记录小麦生长情况
      他把小麦育种工作当作喂养孩子一样尽心照料,秋天里,他将每一份希望植入它们所需的沃土;冬天里,他时而揭开大自然赐予的白色棉被,看看它们睡得香不香;春天里,他选择最佳时机给它们喂肥、喂水增加营养,以便茁壮成长;夏天里,他会要求它们堂堂正正、挺直腰杆地享受着成熟后的欢乐。由于他的悉心关照,这些绿色的小生命频受感动,在快乐地成长中向他诉说着,每个生长阶段的病虫草害困扰和所需的营养,他便及时记录,为以后编写农情,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因此,他与它们之间建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深厚情感。一次因为自己生病住了几天院,再回到试验田时,看到它们疯长的样子,已经快认不出来了,他深感遗憾和愧疚,后来,就算生病他也要坚持每天到试验田里去仔细查看一遍,因为这些小生命不允许他“请假”。
      龙亢农场十分注重科技兴农工作,为引育种工作提供了优越工作环境,开辟了试验区30亩、三圃田120亩、繁育田80亩,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育种高代材料50亩,进一步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修建并完善了实验室、试验场所,添置了先进的实验器材,使这匹从事引育种工作的千里马任意驰骋,不受羁绊,农场还经常选送他到省内外知名的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学习、培训。10年间,他积累了50余万字的各种试验资料,记满了30多个笔记本,对安徽及其周边河南等省份的近几年新的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水平等十分了解。凭靠他对引育种工作的执着和诚实守信的处事原则,他还与多个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06年秋,皖垦种业集团委任他牵头组织成立了皖垦种业小麦育种协作组,把龙亢、淮南、方邱湖、潘村湖、大矿圩等5个农场农业科研力量有机整合起来,共同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并向安徽农垦以及周边农村推广,从而推动全农垦小麦生产。

图为王永玖在精心挑选小麦杂交后代种子
      连续多年的基础试验和引育种工作,使他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场职工收入,促进农场种业发展,做大做强皖垦种业,就要选育出具有皖垦自己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从2003年开始,就着手搜集小麦亲本材料,进行小麦杂交育种试验,选育小麦新品种。截止目前,他已经收集小麦亲本材料近400份,并持续开展小麦杂交育种试验。
     10年间,他引进繁育并向全场推广小麦品种15个、水稻系列品种5个、大豆品种3个、玉米品种3个,多年保持了皖麦-50等6个“当家品种”地位,同时每年繁育小麦三圃田原原种13万公斤……从龙亢农场1997年全场小麦平均的亩产不到450公斤,到现在全场50%以上的田块的亩产超千斤,已经为全场带动增加近2000万公斤的小麦产量。
      苦涩艰辛的引育种工作生涯中,锻造了他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的优秀品质,他用汗水和心血谱写了自己人生壮丽的凯歌,描绘了龙亢农场引育种工作的春天。他先后被评为“龙亢农场优秀共产党员”、“蚌埠市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安徽省优秀青年四个带头人”等荣誉称号。面对荣誉,他并没有满足,他认为,龙亢农场已被列为国家级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场,农场的现代农业建设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农业基础科研工作任重而道远。他坚信,他只要把引育种工作和小麦杂交育种工作持续做下去,就一定会有科研成果,就一定会给农场职工乃至全省农民作出新的贡献。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