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河农场:打造麦稻周年高产的“千亩方”

发布日期:2025-10-22  来源:  浏览次数:115

      10月13日,省内专家对安徽农垦皖河农场“稻麦周年均衡增产项目”1100亩示范区水稻开展实收测产,现场示范区内随机选取3处代表性田块,结果显示,示范田水稻平均亩产达741.62公斤,叠加午季小麦实收测产583.91公斤/亩,稻麦周年亩均总产量达1325.53公斤,超出1200公斤总产量目标,高于当地麦稻平均单产17.3%。

      

皖河农场“稻麦周年均衡增产项目”测产。(徐丽燕 摄)

      “麦稻‘千亩方’单产提升,主要得益于良种良法配套,注重全环节科技赋能。”皖河农场副总经理周文说。

      为推进农业一体化、全产业链经营,自今年夏种开始,安徽农垦在各农场推行麦稻周年“千亩方”高产示范。要求土地连片,种植粮食作物面积1000亩左右,单产要高于本单位平均单产的5%以上,并且直接生产成本降低5%以上。各农场积极响应,开展比成本、比产量、比技术措施落实等“赛马”活动,并纳入考核奖惩范围。皖河农场将“千亩方”创建与麦稻周年单产提升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新路径。

皖河农场无人机植保作业。(徐丽燕 摄)

      稻茬麦高产,‌精准茬口衔接是先决条件。‌农场精确计算小麦收割期和水稻直播期,确保两季作物都能正常成熟,缩短农耕时间。午季收割小麦时,同步将秸秆粉碎至10厘米以下,用大马力拖拉机翻埋还田,让秸秆逐步转化为有机质,使示范田土壤变得松软肥沃,稻根可深扎至20厘米,植株更健壮。施肥环节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每亩施用40公斤复合肥,并补充硫酸锌等微量元素,既避免土壤板结,又满足水稻全生育期营养需求。

皖河农场水稻标准化机械收割。(徐丽燕 摄)

      单产提升,需要良种先行、良法配套。示范田选用“玮两优8612”“扬粳糯2号”等耐高温、抗倒伏、病害少的品种,采取“机插秧+机点播”双模式破解增产难题。部分田块推广机插秧,秧苗矮壮、根系发达,栽后返青快,较人工插秧亩产高约30公斤。部分田块实行机点播种,引进穴直播机点播,这样播种速度快、漏播少,半天可种10亩,且种子经浸种包衣后发芽率超90%,能育出全苗壮苗。同时,农场还集成秸秆粉碎还田、旱耕水整与毯苗机插相结合的农机作业模式,保障每亩基本苗达10万左右,进一步夯实高产基础。

      水稻生长离不开水,“千亩方”示范田推广“看苗灌溉”模式,苗期控水促根下扎,分蘖期浅水间歇灌溉,分蘖末期适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抽穗扬花期遇高温则灌深水调节田间小气候。

      好技术需配以好的服务与激励措施。农场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机制,设立专职管理小组定期“踏田巡查”指导,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农技人员及时印发简明技术明白纸,让复杂技术易懂易行。同时,通过开展产量竞赛等活动,激发农户种植积极性,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此外,农场还综合应用药剂拌种、绿色植保及高温热害防控等一体化防灾措施,在麦秸全量还田背景下,有效破解稻茬作物生产难题。(徐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