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菇“女状元”创业记——记“全国三八红旗手”、淮南农场公司女职工王献珍

双孢菇“女状元”创业记——记“全国三八红旗手”、淮南农场公司女职工王献珍

发布日期:2019-08-14 浏览次数:9067

 右二为王献珍

十二年前,她刚刚涉足食用菌生产,只是安徽农垦淮南农场的一位普通女职工,名不见经传;

四年前,因为种植双孢菇效益显著,她被评为农垦“三十佳”种养能手,开始崭露头角;

两年前,她致富不忘乡亲,带动周边农民同奔小康,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在垦区名声大振;

今年3月,她又被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成为重量级的双孢菇“女状元”。

她有一系列头衔:淮南市运泽双孢菇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淮南市大通区运泽双孢菇协会会长、大通区菌润食用菌家庭农场总经理。她就是安徽省农垦集团淮南农场有限公司农业二分场女职工王献珍。


                      困难中撑起双孢菇“半边天”


淮南农场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境内,是标准的城郊型农场。1991年,“垦二代”王献珍正式成为一名农场职工,工作岗位就是承种20亩农田。

 2006年,淮南农场根据自身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出台了鼓励职工种蔬菜、栽葡萄、养蘑菇特色产业的优惠政策。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献珍在和一名来农场奶牛场拉运牛粪的外地客商攀谈时,敏锐地看到了种植双孢菇的光明前景,并立即付诸行动。她拟定了成立双孢菇合作社从事规模化生产的规划和方案,农场党委经过市场调查,决定支持王献珍发展双孢菇,并带着她和一帮“敢吃螃蟹”的职工前往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回来后就落实土地并一次性投资50多万元解决了蘑菇基地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

有了场党委的重视和广大种植户的支持,王献珍当上了合作社负责人。四处筹钱,带头自建了4栋全砖结构大棚,吃住在菇棚,边抓生产边钻研,很快掌握了蘑菇生产中的技术要领,合作社有声有色地办起来了。

辛苦了一年,蘑菇即将上市,却无一位客户上门洽谈。眼看着一棚一棚鲜嫩欲滴的蘑菇走不出大棚、进不了市场,又无冷藏库房,王献珍立即带人连天加夜往返合肥、蚌埠等周边市场推销双孢菇,结果五毛钱一斤还是没人要,没有深加工技术,代加工腌制产品积压了几百砘,卖不到钱,职工们不愿再额外花钱雇人采摘不断长出的蘑菇,王献珍只能眼睁地看着蘑菇整筐整筐地被倒掉。

王献珍接受了失败,但没有认输。“牛劲”没减的王献珍把眼光投向了全国市场,她带着伙伴们到全国各地蘑菇市场考察,发现蘑菇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特别紧俏,甚至缺货。原来小小的蘑菇不是没有人要,而是没找到对路的目标市场。她和同伴们在各大市场与经销商反复细致地洽谈交流,摸清了蘑菇的产品标准、各大市场的需求、市场交易的规律,为淮南蘑菇走向全国奠定了基础。  

2011年,正当王献珍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由于淮南市“东进南扩”城市战略发展需要,王献珍的蘑菇基地被征迁。农场领导闻讯后及时出面,经过反复沟通多方协调,最终为王献珍的合作社在上窑镇流转到200亩土地。场党委还积极与邮政银行协调,成功为每户职工争取到10万元创业贴息贷款,加上拆迁补偿款初步解决了合作社二次创业启动资金问题。

                                     贫困中伸出援助之手


在获得政策支持之后,王献珍投资110多万元率先在新基地上新建14栋全砖结构大棚和一条蘑菇仓储、烘干、罐头加工生产线。她除了以合作社为平台带领74名农场职工共同打拼外,还招用大通区上窑镇张郢村周边200多名农村劳动力到蘑菇基地参加生产、采摘、加工等劳动。通过技术辐射,周边乡镇农民也掀起了种植食用菌的热潮。

王献珍的合作社目前生产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年处理秸秆5000吨,干牛粪5000吨,运用蘑菇生产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2万余吨,年产双孢菇400多万公斤,年产值4100多万元,纯利润达400多万元,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王献珍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走进周边农村的300多个大棚,为200多个种植户作技术指导,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统一收购蘑菇,不让村民们承担风险。现在,入社的村民每个占地不足1亩大棚年均纯收入都达到了3万元。

几年来,王献珍正是通过这种“合作社+协会+农户的模式”让产业链上数以百计的周边小规模种植户走上了创业致富和就业务工之路即使七、八十岁岁的老人到了王献珍的基地也能轻松地找到事做,当地百姓无不交口称誉。

“我在这里坐着切蘑菇一点不累,一天还能挣百十元钱,王献珍就是我们的财神爷呀!” 60多岁的村民方继兰逢人就夸“我没有退休金,来到园区干活,一小时能赚个10块钱,一月最少挣两千多,完全能够养活自己,给孩子们减轻些负担。”

种植户赵红霞大姐说:“谁说咱女子不如男?我们凭自己的双手,现在一年能挣8到10万块钱,干得好的甚至能达到20万左右,能顶大半个天呢!”

为了让小户的菇棚生产不出问题,王献珍及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难怪村民李大哥逢人便说:“不服不行呀,王献珍就是个蘑菇专家!”原来有一年,李大哥买的种植双孢菇原材料石灰被雨淋了,在拌料环节,王献珍就叮嘱他石灰受潮变质,一定要重新更换,否则起不到杀菌作用,但李大哥还是不以为然,当作耳旁风,从而导致发生病害,引起蘑菇大幅减产,损失惨重,事后他为当初没听王献珍的话而后悔不迭。


              创新中推出高产技术


王献珍常说,运泽合作社的发展不能光靠规模,更要靠科技;事业要走的更远,走的更稳,必须要有技术支撑。于是她把目光投向了科研院所,她请地方政府出面帮忙,使园区先后与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联系与合作关系。2015年,淮南市双孢菇工程研究中心在园区成立,并以王献珍蘑菇基地为主体,投入科研经费和设备,聘请了以知名蘑菇专家聂凡教授为首的科技研发指导小组,加强对高端食用菌的研发,并制定了《安徽省双孢菇反季节种植地方标准》,此标准于2013年被淮南市政府评为“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通过省级验收。

王献珍的合作社每年都邀请科研院所的专家前来为广大种植户授课,让大家掌握最新的蘑菇种植技术和食用菌科技知识。王献珍还带领大家到外地同行处交流学习,开拓视野。合作社注册了“菌润”、“中益”两个商标,2016年被评为淮南市知名商标,双孢菇被评为淮南市名牌产品,她的家庭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农庭农场”,蘑菇产业园区也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现代农业必须运用现代的手段和先进的理念来发展”这是王献珍介绍经验时常说的一句话。

走进王献珍的菇棚,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摄像监控、喷淋装置、温控设施齐全,并且全部接入物联网,生产全程实现智能管理,大大减少了人工投入和管理成本。基地每年生产的500万公斤食用菌系列产品中,有40%是通过线上订单销售的,足不出户,指头一点,小蘑菇就飞到全国各地。同时有10家直营店与合作社直接合作,客户点击量不断飙升,年销售额300多万元此外,王献珍在“邮乐网”、“中国网库”专门设立了销售网店

2016年,王献珍又率先在自己的蘑菇基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蘑菇从种植、生长到采摘的全部过程,产品全部添加溯源标签,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可轻松了解产品生产全程。王献珍她们还将蘑菇制成盆栽,让消费者体验种植、采摘蘑菇的乐趣。

    2018年10月30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开幕。9时30分,当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会场时,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1637名代表起立鼓掌欢迎。作为安徽代表团一员,王献珍一直铭记着这光荣幸福的时刻,在应邀到淮南市妇联宣讲中国妇女十二大精神时再次表达了一名巾帼创业者的心声:“总书记亲自到会体现了党中央对妇女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我要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妇女十二大精神,积极投身巾帼建新功行动,发挥自己的技术和规模优势,不断地将周边小规模种植户链接成可以成行稳致远“大船”,让乡亲们轻松种植,安心赚钱。李 超  杨登宏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