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村湖农场:老职工场区“一日游” 抚今追昔话变迁
发布日期:2014-07-30 浏览次数:3938
“到今年6月底,我场退休人员超过1300人,这些为农场发展建设作出贡献的老同志因为年龄增长、行动不便等原因,对农场农业发展现状还不完全了解,为了让他们对农场发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场社区组织两个居委会的部分退休人员到圩区转转看看,为农场的建设提提建议、出出点子。”场党委副书记、社区管委会主任孙华存向笔者道出了此行的缘由和目的。 “五四站”终落地 “一日游”首站选在正在建设中的五四电站。站在长长的护岗河大坝上,俯瞰着已完成基础工程的电站,老同志们感慨万千。 “这个站可算建起来了,老四连、五连再也不怕大水淹喽。”在四分场干了一辈子机务工的朱秀明高兴地说。 当年从凤阳农校一毕业就分配到潘村湖农场,从技术员、科长一直干到农场场长、党委书记的王景智回忆道:“1991年淮河洪灾,潘村湖内涝严重。为提高外排能力,当时我们就有了建一座能向护岗河直排的电站的设想,选址就是现在这个位置,因为这个电站的排区主要就是四、五分场,所以我们就将拟建的这座电站称为五四电站。”站在一旁的张克勤老人接道:“20年前,我在基建公司工作,就带人来这里放过线,为建站做准备,无奈因为征地、资金等多种因素,电站一直没建成。这下好了,20多年前的蓝图终于落地成真了。” 在一片笑声中,带队的孙华存向老同志们简要介绍了争取五四电站项目的经过。社区部负责同志又详细介绍了电站投资额度、排灌能力和建设工期等情况。 “十号桥”今梦圆 离开了机声隆隆的五四电站工地,老同志一行乘车来到即将交付使用的“十号桥”。梁保环老人一下车看到横跨苏义干沟的新桥,不禁大声说道:“叫了几十年的十号桥,今天终于看到桥了。”七分场老职工陈章明笑着接话:“我们的十号桥,原来是有名无桥,现在是既有名,也有桥了。” 在潘村湖农场建场60年的岁月长河中,地处圩区的农业单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作业区、生产队、连、队、分场、管理区等名称的变迁。然而无论名称如何变换,在当地一提到“大庄子”,大家就知道是二分场,提到“羊台子”,就是指六分场,提到“九号桥”就是指四、五分场。外地人到潘村湖问路,要去“十号桥”走亲戚,热心的人们就会把到七分场的路线告诉他。 其实早在建场初期,农场在建造九号桥的时候,也同时制定了十号桥建设计划,“十号桥”的名字那时就不胫而走,在当地叫了几十年。只是囿于复杂的历史原因,直到2013年,随着农场争取并实施了土地整治项目,十号桥才正式上马。今年75岁的蔡家远老人原是七分场退休职工,只见他兴奋地从桥东走到桥西,又从桥西又走回桥东,再看看苏义干沟两岸几年前就建好的水泥路,感慨地对孙华存说:“十号桥建成了,断头路接上了,我们七分场老少几代人的梦,在你们手上圆了!” 七月圩区景色美 十号桥到九号桥的距离,正是潘村湖农场一块标准大条田的长度——3里3,面包车行驶在4.5米宽的水泥道路上,一眨眼就到了九号桥头。面对眼前一片白墙蓝顶的大院落,一位老同志不禁小声问道:“这个大院子是什么地方?”有知道情况的老人略带调侃地应答:“你怎么连这都不知道啊,这是农机库,以后拖拉机、康拜因就都停在这儿了。”陪同考察的工作人员带领大家走进农机大院,介绍了项目建设情况。从原农场修配厂退休的吴启军老人夸赞道:“这个大机库建得漂亮,机子停这儿还安全。九号桥的机子都有地方停了,一区那边呢?”从二分场退休的胡昌宝老人接口道:“吴师傅,二队那边的农机大院也快建好喽。” 参观了新建成的农机大院,老同志一行被不远处一大片绿意融融的水田吸引住了。孙华存告诉大家,这片水田有400多亩,是农场的旱改水示范田。“地里能存住水啦?这地大平小不平的,能栽秧种稻?走,看看去。”老同志们带着一串疑问走上了水稻田埂。看到长长高灌渠内奔腾的水流和平整如镜的水田里生机勃勃的禾苗,又听说旱改水试验已经搞了3年,并获得了成功,大家心头的问号彻底被打消了。“种稻子比种豆子可强多了,一亩地少讲能多收四、五百块钱,改稻这条路走得对。” 离开路东的水稻田,老同志们又被路西一望无际的绿化景观带留住了脚步。孙华存向大家介绍了农场景观苗木种植情况:“沿苏义干沟,我们着力打造了长达6.4公里的绿色长廊,覆盖面积有400亩,成为圩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黑板桥头,老同志们兴致勃勃地邀请场领导和工作人员在绿色长廊合影留念。 绿树掩映的农科所、银光闪闪的圆筒仓、衬砌后的苏义干沟、高效园区林立的大棚、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的蔬菜冷库加工厂、园区内刚采摘下来切开的沙瓤西瓜,淮河之滨的苗木基地。一处处田园美景令考察观摩的老同志们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今天这一趟没白来,没想到我们农场发展变化这么快,真好啊!”满头银发的洪平建老人一席话,道出了全体同行者的心声。(杨登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