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转型为蔬菜专业户

种粮大户转型为蔬菜专业户

发布日期:2010-11-09 浏览次数:6996

——记农垦皖河农场科技示范户王经久 

讲话慢条斯理,衣着不修边幅,憨憨的样子,看上去似乎有点,这是王经久给人的第一印象。走进他的百亩蔬菜基地,看着银亮的钢架大棚和满眼的绿色,让人觉得王经久确实不简单,算得上是一个蔬菜达人
明智的抉择
王经久过去一直是种粮大户,承包了300亩水稻,每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被人称为家庭农场主,曾被评为农场科技示范户。2008年开始悄然转身,搞起了蔬菜种植。说起当初粮改稻的转型,他说:过去种地抱着老经验,现在种地要抬头看大背景,围着市场转。
2007年,安庆市政府推行东菜西移,将城郊蔬菜基地由东郊向西郊转移,并对菜农实行菜篮子补贴。皖河农场正处在市政府规划的西郊蔬菜基地核心区范围内,农场适时跟进,抓住土地调整的机会,大搞结构调整,鼓励农工发展蔬菜生产,蔬菜基地从无到有,短短两三年就有了7600亩的种植规模。
王经久认为赶上了蔬菜创业的好时机。经过一番市场调查,他觉得种粮要面积大,才能有规模效益;而种菜复种指数高,单位效益显著,小面积也有高效益,是朝阳农业
艰难的摸索
说干就干,他和妻子将原来的部分稻田改成旱地,用饼肥、鸡粪和猪粪等有机肥土壤进行了改良,并在田头挖了备用粪窖,走上了种菜趟富路
这条路走起来很艰难,比种稻要复杂,有挑战性就有刺激性。王经久说出这几句话时脸上现出复杂而坚毅的表情,与第一印象中的木纳憨厚的王经久形成了反差,令人刮目相看。
2008年对于王经久夫妇来说是实习的一年,两人开辟了40亩露天蔬菜,一边自学蔬菜种植技术,一边下地种菜,摸着石头过河。一年下来,收入也有1万多元。小试牛刀,王经久决定在2009年大干一番。当年春季投入10多万元,架起15亩标准化钢架大棚。经过夫妻俩苦心经营,大棚里的春包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没想到65的一场龙卷风鬼使神差般地将3栋大棚全部毁于一旦。
 “一夜之间,全部心血打了水漂!忆及当时的惨状,王经久仍然有些后怕。夫妇俩在地头抱头痛哭,妻子想打退堂鼓,劝丈夫还是干老本行,种粮稳当些。王经久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做出了决定:继续种菜,用他的话来说是瞄准了蔬菜,不回头!
今年初,他扩大规模,承包了100亩蔬菜,其中20亩钢架大棚、80亩露天蔬菜。农场在他的蔬菜基地修了一条砂石路,同时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一步配套沟渠等水利设施。
王经久和别人想的就是不一样,他在抓蔬菜生产的同时,为蔬菜销售找好后路,动员女儿、女婿和儿子在安庆市龙狮桥农贸市场租了两个摊位,搞起了生产、销售一条龙
今年夏季,农场遭受了强降雨引发的特大洪涝灾害,蔬菜生产受到重创,部分蔬菜基地甚至绝收,而王经久的蔬菜园却风景这边独好。在暴雨之前,他就做好了避灾、抗灾的充分准备,及时做到了(大棚)内损失棚外补、夏季损失秋季补。在这期间,他又投入6万多元,购买了两辆运输车,在收获时节每天往返于城乡之间,将蔬菜运到农贸市场变现。据王经久测算,今年仅包心菜一项,平均亩产2500公斤,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每公斤2元,亩效益达4000元左右,100亩蔬菜根据露天和大棚效益的不同,综合起来一年净收入也有9万多元。
城区的摊位不仅解决了王经久自身蔬菜基地的销售问题,还经营批发其它蔬菜,一年下来摊位经营纯收入足有9万多元。
今年一年,蔬菜基地和摊位两项净收入达18万元,王经久和儿女们各有所获,赚了个盆满钵满。
不一样的蔬菜经
王经久说起自己的蔬菜经如数家珍,自成一体。首先是多挖田头窖,用人、家禽、家畜等粪尿作为主打肥料,打有机牌;其次是缓施肥,在蔬菜生长期根据需要慢慢释放肥效,不搞速效施肥;三是精雕细刻,不搞人海战术,夫妇俩精耕细作,也能以少胜多;四是自产自销,自己种菜自己吆喝,同时扩大经营上规模,摊位生意风生水起;最后是推行种养小循环,在蔬菜基地附近建小型养猪场,以猪粪肥田、以蔬菜边角料喂猪,获取双赢。
王经久告诉笔者,投资5万元的养猪场正在紧张筹建中,下一步他准备注册一家蔬菜公司,给自己的蔬菜注册一个商标,名字就叫经久菜,你说行吗?
王经久擦擦额头的汗水,憨憨地笑着,那是蔬菜达人的表情。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