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媒体聚焦

安徽日报:农垦集团开发“村企合作种地”模式促长丰

2024-06-06


近年,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农作物市场行情不稳,加上管理不善、种植技术水平不高,一些地方种地大户亏本“跑路”、拖欠土地租金。今后的地谁来种?长丰县杨庙镇大路村和安徽农垦集团联手蹚出的“国有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职业农民”新路,或许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2024年6月1日,星期六,下午1点多钟,骄阳似火,热浪逼人。长丰县杨庙镇大路村党支部书记董永含午饭后连个盹也没时间打,因为村里4000多亩小麦正在收割,他必须全程参与、组织,不能有丝毫大意,这些小麦可是“全村人的希望”啊!


董永含告诉记者:“说这些小麦是全村人的希望一点也不夸张,群众都指望着这些小麦呢!”这4000亩小麦是安徽农垦集团和大路村联手种植的,农垦集团按照每亩500元的价格从大路村委会流转土地,但双方合作走的并不是大部分私营企业和农民之间“一转了之、再无瓜葛”的老路子,而是一条“国有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职业农民”的崭新道路,在董永含看来,这条新路是解决农村“没人种田、种田不赚钱”问题的最佳路径。


说起“一转了之、再无瓜葛”的老路,大路村是吃过亏的——2018年,大路村将大部分耕地流转给一家民营企业,因管理不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2021年小麦平均亩产只有400斤,老板亏本撂了挑子,欠了老百姓100多万元的地租跑路了,这事在很长时间内成了董永含的一块心病。

让董永含寄予厚望、津津乐道的这条新路新在哪里?又是如何解决“没人种田、种田不赚钱”问题的呢?长丰县杨庙镇二级主任科员周宗好,是农垦集团和大路村合作的联络人,他介绍说,2021年4月,安徽农垦集团农产品公司与大路村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开始经营大路村4000多亩土地,双方不是简单的出租方和承租方关系,而是深度合作关系,双方都深度参与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具体来说,农垦集团负责“资金+技术+销路”,村集体合作社负责“组织+协调”,职业农民负责“管理+生产”。


“地怎么种?我们有种子、农资、技术、销售渠道,但抽调不出更多人员来做这个项目。”农垦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陈从贵说,农垦集团农产品公司研究出了一套网格化管理方案——通过卫星遥感测绘将大路村流转土地测绘入图,将每500亩至700亩地划为1个网格单元,由大路村集体合作社作为受托管理方派1名农民作为网格管理员负责管理,确保完成生产任务。每个网格再由村干部根据需求招聘村民从事种植、管理、收获等工作,每天100元工钱。生产出的产品去除所有成本后,省农垦集团、村集体、农民分别按照利润的50%、30%、20%分成。三方各尽其责、各得其利,风险共担。尽了责,大家都有钱赚,不尽责、亏本了,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这就是新路和老路本质上的不同。

“假如亏本了,怎么办?”周宗好表示,种地是风险比较大的行业,双方在合同中明确,如果亏本,农垦集团全额保证土地租金,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当年的种地成本从下年的利润中扣除。

由于农垦集团、杨庙镇政府、大路村委会、网格员、职业农民的多方努力,农垦集团投入的资金、技术、农资得到了应得的利润,大路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农民获得了分红、土地租金和地里务工的工资,三方从未亏损过。

合作后,农垦集团2021年下半年分红47万元左右,2022—2023年上半年分红170万元左右。大路村集体经济毛收入从2020年的10.04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1020万元,在合肥市范围内率先登上了千万高峰。


农民在这种模式中是否获益了呢?大路村大路组村民张友千告诉记者,他家十几亩地租给了村委会,每年租金8000多元,他在地里务工,每年收入2万多元,到年底分红全家每人能分100元,另外还能分一袋大米。这样算起来,他一年在家能收入3万多元,对此他很满意。让他最心安的是,大家都知道这土地是流转给安徽农垦集团的,土地租金有保障,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老板说跑路就跑路了。对此观点持赞成态度的还有大路村村民董为民以及所有接受采访的村民。

这条新路为何能成功,接受采访的安徽农垦集团、大路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可以概括为,过去,土地流转的收益方主要是村民,村集体、农民缺少管护积极性,是流转方一方在唱独角戏,几方难以形成合力。新路将一部分收益奖励给村集体和网格管理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给村民提供工作岗位,村集体和农垦集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项增产提效措施能得到落实。

在周宗好看来,新路的意义不仅在于几方都能获益,更在于这种模式培养了大量懂技术、有眼界的新型农民和乡土人才,这些农民必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目前,该县3个乡镇近4万亩土地已走上了新路,新路在长丰遍地开花,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胡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