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中坚守着“不变”

在“变”中坚守着“不变”

发布日期:2013-07-02 浏览次数:9946

万物因春风而妖娆,因夏雨而娇艳,因冬雪而无瑕,轮回中变的是色彩,不变的是内质;荒原因开拓而文明,因耕种而收获,因发展而秀美,垦殖中变的是成果,不变的是追求。近三十年来,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安徽省夹沟农场,变的是量的加增,质的提高,不变的是对精神和传统的坚守。

高的是小麦产量,不变的是创先争优精神

八十年代中期,就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种八万,收七万,还有一万是小蒜。顺口溜虽然有些夸张成分,但却是当时小麦产量过低的真实写照。造成产量低的原因既有客观条件制约,也有主观因素困扰。如何突破制约因素,如何创造发展条件,不懈追求的农场人找到的答案是:体制改革、培肥地力、改善水利、推广科技等一系列举措,带来的是小麦产量一路攀升——九十年代中后期提高到900斤,2002年突破1000斤大关,2006年跃升至1200斤,今年实测最高产量达到1400斤。小麦单产在全系统连连拔得了头筹,光荣地扛起了高产场的大旗。在创造着一次次高产记录的同时,夹沟农场并没有止步于已有的成绩,而是继续发扬创先争优的精神,不断引领着探索的脚步前行。当产量突破900斤之时,打井浇灌造墒,确保一播全苗;当产量突破1000斤之时,增磷降氮配方施肥,确保平衡用肥;当产量突破1200斤之时,档案化管理精细化操作,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一路走来,的是小麦产量的连连上台阶,不变的是对创先争优精神的执着。

好的是物质生活条件,不变的是艰苦奋斗传统

出了名的穷比喻二十多年前的农场不为过分。当时全场没有一栋楼、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自来水。职工住的是建场时期盖的简易石头墙房——拥挤低矮;办公的地方是兵团时期翻盖的两排平房——凋零破旧;稀泥没脚走泥丸是雨天出行时的真实体现。穷则思变。1991年春,一股改革的春风吹遍农场,变化随之日新月异。如今的农场,宽阔笔直的水泥路通达全场,美观漂亮的保障房辚次栉比,甘甜清澈的自来水流进灶台,明亮别致的路灯流光溢彩;电脑已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得力助手,私家车逐渐开进了职工庭院,无公害食品摆上了餐桌,流行服饰穿在了身上。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变提高,并没有湮灭存在于农场人身上的那股艰苦奋斗的精神:数九寒天的时节,身挂冰凌、头顶霜花,手抱喷头为小麦浇灌越冬水的是农场人;炎炎赤日的当空,肩膀晒起皮、脸上溅满泥,手握管口为黄豆浇灌保苗水的是农场人;相对农闲的时期,大棚种蔬菜、合伙搞养殖,各显其能奋斗创业的是农场人;抗洪抢险的关头,日夜排险情、溃口赌堤坝,齐心协力战洪魔的是农场人。那股不畏困难战天斗地的气概来自于艰苦奋斗的精神;那股不图安逸积极进取的品质也来自于艰苦奋斗的精神。

多的是娱乐方式,不变的是活动主题

守着电视看半天是过去职工文体娱乐的主要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活动方式变得丰富多彩。尤其是前几年农场投入近百万元资金,兴建了集文体娱乐于一体的职工活动中心:室外健身器材种类多样、功能齐全;室内歌舞厅、台球室、乒乓球室、棋牌室、阅览室一应俱全。休闲时间,活动中心吹拉弹唱、切磋球技、打牌下棋热闹非凡,绘制了一幅健康向上的职工文化娱乐图景。文化生活变得多彩,娱乐方式变得多元,但是几十年来,文明健康向上的活动主题并没有改变。农场已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者、正能量的聚集地。多的娱乐方式,不变的活动主题,为农场改革发展营造出了良好的氛围。

夹沟农场在变,变的是生产水平、变的是物质条件、变的文化生活;夹沟农场也没变,没变的是我们坚守的精神和传统。我们积极改变,以求进步发展;我们必须坚守,让它永葆常青。

(作者:夏长信    夹沟农场)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